发布时间:2023-11-18
浏览量:119
路易十四的对手——天子的建筑师——难以想象的辉煌——御座厅——矮树——皇帝的休息宝——皇后寝宫——圆明园公园——宫殿——乔治三世国王的四轮马车——湖——皇家游船——中国圣母——大佛像
现在,我要来描述一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切辉煌奇观。让我从这些珍贵宝石中撷取一颗将其融化至金水之中,再在里面浸入一支钻石金笔,让它流淌出一个成长于仙女怀抱、自幼徜徉于充满幻想之国度的东方诗人的奇思异想。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虽然是以最为纯粹、精致的中国风格而建,这座夏宫却在其设计、建筑、直至某些细节上,都让人奇怪地想起了凡尔赛宫。但是夏宫又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它在整个中国的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它到处都是单层结构,没有阁楼、没有复折式屋顶,宽檐悬空。
尽管相隔千里,凡尔赛宫和夏宫却有着相似,这种相似绝对并非出于偶然。
传教士在中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给中国带来了真正的黎塞留思想和真正的马扎然思想;他们在北京备受尊敬并几乎是至高无上,直到 1773年,这一年他们的教会被教皇克莱蒙十四撤销;他们既是优秀的行政官员,也是伟大的数学家;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夏宫的建筑师和夏宫里华丽园林的设计师。
在那个时代,路易十四刚刚在凡尔赛耗费了数几百万。当人们把最终的账单递交给他时,他一边命令进行支付,一边又命令把账单烧掉,他根本不想去看什么账单,只期望把他那奢华而疯狂的幻想之作在他手上实现。从此,这位伟大的国王所实现的豪华之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一个地区到了另一个地区在世界各地口口相传,最后传到了中国皇帝的耳朵里。
这个地球上居然有一个国王自诩为神圣的太阳,胆敢做天子都不曾做过的事情,天子觉得这非常奇怪,非常令人不快。他是哪个国王呢?他是一只戴菊莺,一个凭一小撮人统治着2500万民众的人,一个在人口上比天朝皇帝小15倍的国王。
天朝皇帝对这位国王著名的入侵莱茵河战争不屑一顾,拿破仑把这场战争称之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天朝皇帝只想摧毁他曾经建造了世上最漂亮的宫殿这一荣耀。这就是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凡尔赛宫催生了另一个半球上的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尽管这件事情看起来有点那么古怪。
圆明园的建造持续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继耶稣会士之后,同样具有艺术才华的传教士也参与了设计,他们让初期的设计变得更加漂亮。
关于历史我们就讲这么多吧。下面我们来描述一下这个园林。
在第一个庭院的里面,在三级花岗石台阶之上,矗立着一座宽敞的大殿,里面除了素净墙面上的题字没有任何别的装饰,除了宽靠背的木长椅没有任何别的家具。有幸被皇帝陛下召见的官员在此殿等候。
在这个殿后面,是跟此殿在同一高度上的第二个庭院,它将第一个大殿和这个皇上召见大殿分隔开来。
这个庭院里摆放着一些高1.5米的古陶瓷坛子,在这些瓷坛里种着大批奇形怪状的矮树。
中国人是杰出的刽子手,喜欢把自然界变得弯曲歪斜。凡是古怪的、反常的、出格的东西,都会令他们着迷。
因此,帝王的象征是龙,这个神话中的动物,荒诞无比,居然是由一系列随意结合起来的自然界的可怕之物构成。他把自己的力量变得非常可怕。世界上随处可见的女人,在文明国家里,似乎是处于人类和天使之间的一个中间生命,他却把她们变得残废,变得畸形,变得荒谬可笑。
在他的神话故事里,他只敬拜唯一的一位神仙,即观音菩萨。这是中国人的圣母,他对待这位神仙差不多就像我们对待圣母玛利亚。
我们眼前这些树的待遇比不上他们的神仙或者他们的女人。比如这里有一棵栎树:它有两百年树龄了。它不像是一棵年轻的栎树。它是森林里一棵百年大栎树在照片中的缩小版,它只有三英尺高。这是一个十足的侏儒。在旁边,有一组不同种类的六棵树,它们种在同一个瓷坛里,相互之间只间隔几厘米,它们的高度都差不多,被固定在1米高度左右,它们只形成了一段树干,树叶从上面长出来,高出一点树干,根本无法分清是哪棵树的树叶。请注意,中国人不懂嫁接。此类壮举从所有这些大瓷坛里各种备受折磨的树形上随处可见,触目惊心。几代学者曾经耗费他们的毕生精力来研究如何获取这种畸形植物的方法。再过一会儿,在继续参观的时候,我们将会在古老的藏书阁书架上看到这些劳动的成果,这些不可能做到的观察报告,它们都写在了一些贴着标签摆放整齐的书卷里。
我承认我们只顾看瓷坛里的这些怪树了,其实在德鲁沃大厅这些瓷坛中最小的一个也要值一万法郎。现在,我们还是笔直前往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召见大殿吧。
这座大殿是几座楼房构成的四合院的一个边,中间是一个带有喷水池的花园;在其右边和左边,呈直角处,分别是另外一个召见和仪式大殿;在四合院的另一边即对称边上,是御座厅。
在前面这三个大厅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奇珍异宝。要明白皇帝在这些已经变成博物馆或者甚至是华丽商品店的宫殿之中,堆积了不知道多少代以来这四亿人——他是他们的神的化身——拥有的最为精美的物品:他的子民们必须向其上交的各类实物贡品,大小官员们出于害怕或热情而奉送的各类礼品,从叛乱臣民或者所谓的叛乱臣民手中没收的一切宝贝。还要知道,在这个疆域广袤的帝国里,人们所创作的任何一件杰作都会自然地流向皇帝,人们所发现的任何一个昂贵之物都会因其贵重而落入皇帝的手中。
这些大殿里藏着的贡品中还有各路王子们赠送的各种精美的宝石和珍贵的织品,有欧洲的国王和皇帝们相继送给咸丰及其前任们的小件古玩,各色样品,各类珍品,有商人们希望能够顺利清关在其货样中拿出来送给这个帝王的各类商品。在这里什么东西都能够找到,有出于害怕或者尊敬而赠送的礼品,从或许是土耳其皇帝苏丹送来的镶嵌了珍珠的金黄闪亮的织物,直到那种叫做“爸爸妈妈”的玩具娃娃,或许是一个马赛船长作为新年礼物买给小女儿然后带到了中国、让中国官员目瞪口呆的一种玩具木偶。
日积月累,皇帝及其妃子们的房间摆放不下这些物品之后,它们被放到了这些如同教堂的宽敞的大殿里。那种场面真的是精美绝伦,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物品的丰富多样,还是物品的昂贵华丽。
现在我们到了御座厅门口。在光滑如冰的七层石级的漂亮花岗石底座上,这座大厅绝对要高于周围的其他建筑。
高挑的屋檐要宽出这七层花岗石石级至少一米,屋檐由两排雕像栩栩如生的木柱支撑,这些木柱与我们在欧洲做香烟罐子或者火柴盒子的精雕细镂的竹子或者象牙非常相似,无非是在比例上粗细不同。
这些柱子各不相同,呈螺旋形盘绕在柱身上的画面,如同旺多姆广场上的恺撒柱一样,其题材或取自于国家历史,或取自于某个传说,或取自于某部小说名著,或取自于一个神话故事。
我现在依靠的这根柱子,是我还保持着完整记忆的唯一一根柱子,上面画的是酒神的生活,酒神的头跟身子一样高。他坐在一头水牛上安详地行走着,手里拿着一根弯曲的棍子,在走到柱子顶部之前,他要经过一些悬崖峭壁,一些风景迷人的景点,一些有鬼怪守护的洞穴;他还要穿过一座底下围满漂亮女人的拱门。这是酒神所做的最为生动丰富的一次旅行,是其追随者们在祭奠他之后想象出来的跌宕起伏的旅行画面。
在这些柱身上,没有图案的地方都涂上了一层色彩艳丽的油漆;在柱头上,祥龙翻滚,龙身盘曲,姿态万千,龙爪上还托着字章。
我们得意地欣赏完柱子上的画面之后,目光继续往上看直到屋檐。屋檐同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屋檐上盖着黄色的琉璃瓦,这些琉璃瓦就是在我们昨天夜里度过的那座小镇上生产出来的。屋脊和檐边用的是跟黄色琉璃瓦同样艳丽的绿色琉璃瓦,它们使屋顶显得华丽庄严,在屋檐的四只低角上,挂着杭州名产——绿色彩陶做的龙像。这些巨龙仿佛要爬向屋脊:它们两两相对,龇牙咧嘴,怒目圆睁。
最后,在屋顶的两端,一个绿色和黑色彩陶海怪仿佛正要爬向对面的另一个海怪,它们矫健地把一条3米长的尾巴伸向天空,它们的尾端让这座大殿长出了两根巨大的羽毛,多出了一份勇敢坚定的神态,请允许我用这种词汇来形容一座建筑。
在太阳底下,金色的阳光之箭纷纷射向这片华丽庄严的屋面,射中海怪的眼珠时溅起了闪闪的火花,射中海怪的咧嘴时激起了无数的亮点。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如同一件比例放大之后的稀世珍宝。
这个精雕细琢的杰作线条分明,设计独特,浑然一体,湛蓝的天空似乎也应该黯淡下来,让黑夜如同天青色的丝绒宝盒将其封存。
主人们已经跑了,流浪的小鸟可以到处跳跃了,不过它将会发现,有一根无形的黄铜丝会阻止它停留的欲望,从而会阻止它在这个天子的住所忘乎所以。
御座厅通过一孔宽敞的门洞呈现在我们面前,门洞上没有装门。从外面看进去,如果一座精雕细琢、形状漂亮的柚木花边屏风不遮住视线,可以看见里面的摆设。屏风大小如同教堂里的祭廊,上面雕刻着神仙、人像和马,两侧各留出一条通道。
御座厅50米长,20米宽,15米高。我们那些大寺庙的大小差不多也就如此。
御座正对着屏风,它矗立在十来级台阶上面。这是在一块巨大的壁板上面直接凿出来的一个8米宽的凹室,里面堆满了丝绸坐垫和护套。您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古代教堂里从祭坛壁板上凿出来的凹室。
御座厅几乎到处都能够透进光线,因为窗户相隔很近,窗户上安装了通风设备,装了窗帘和气窗,无论太阳处于哪个位置,气窗都可以从外边采集新鲜的空气。在窗间墙上,即在窗户之间,都有精致的壁板线围在上有图案的护墙板周围。
几乎没有家具。在屏风后面,有一个对着御座的小祭台;在皇帝宝座的右边,有与柚木壁板色调相配的一张桌子和一把靠椅。桌子上还摆放了一个金盒,几支毛笔,一个朱砂碟子,一些用来写红字的纸张。这就是皇帝陛下的提笔之处,可惜他已经写不了了。
在小祭台上,有两个玉香炉、几个瓷碟,瓷碟上摆放着一些水果、茶叶、花朵等供品。皇帝不在的时候,这些供品也为他的神灵而设,人们想象他的神灵会一直留在这些地方。
在御座的两侧、大厅的两个角上,开了两个门,各自通向一个小客厅或者小祈祷室,或者叫做休息室。右边的小房间与帝王的寝宫相连。帝王自称为“天”。
墙壁、墙顶、柜子、座椅、柱脚,都是金黄闪亮,镶嵌着宝石。几排实金做成的小神像,雕刻风格精美绝伦,其艺术价值远远超出了它们本身的价值。
在门口,在玉石底座上面,有两座珐琅金塔,大如燕麦箱子,共有7级叠檐,状如香梨的珍珠代替铃铛作为装饰。夹杂在神像中间的还有各种款式的欧洲摆钟。其中两座摆钟属于路易十六时期深受欢迎的漂亮款式,雕镂精细。在边上,还有香炉、烛台、灯台、金盒、上面配有各种珐琅小件的鼻烟盒。全都是一个狂热的珠宝商梦寐以求的物件。
在另一个祈祷室里,即左边那个,也跟一个圣体显供台相似,汇集了天子坐在御座厅里每天要用的物品:他的茶壶,茶杯,烟杆-——带金或银做的烟锅,长长的烟管上会配有珊瑚、碧玉、红宝石、蓝宝石、各色丝绸坠子——;他的佛珠,即他挂胸前的几排珍珠,它们颗颗大如榛子,只是它们的光泽还不够鲜亮。这里还有他的镀金喇叭筒,是他在需要时可以像打雷一样训斥跪在他面前的大臣们用的。然后,在一些架子上,有大量的小银牌,圆头,厚为1厘米,宽为5厘米,长为20厘米,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尺寸上都与我们的温度计非常相似;它们上面刻有镀金文字。按照礼仪要求,侍者们不能跟皇帝说话,也不能抬眼看着龙体。然而如果皇帝问起:现在是几点钟?我在想如果既不能跟他说话又不能抬头看他可该怎么回答呢?于是他们就低着头向他出示一块上面写着时刻的银牌。皇帝看了后就心中有数了。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做法,不过如果我要是他,我宁愿在兜里揣一块名表。
我不想描述这些蛮夷们在这些围墙里有多么感叹和惊讶。面对摆在眼前的无数财宝,我们不由得轻声地说话,轻声地走路。人类,为拥有这些财宝相互残杀生灵涂炭,而这些财宝的主人却在逃离时放弃了它们,任凭他的桃木家具有可能毁于战火,任凭一个地地道道的有产者轻松地打开了他的家门。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显得如此自然,如此随意,甚至是如此平常,以至于他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要保护这些财宝。
在御座厅后面,在一片空旷之地上,在花园中间,有一些孤楼,同样摆放了很多艺术品和昂贵之物,但是总体上没有那么富丽堂皇了。因为,在皇帝的卧室和普通人的卧室之间,肯定是没有像御座厅和普通人家的客厅之间那么大的差异。
在皇后住处,房间的墙壁上、走廊上,从高到低都配有格架。在上上下下的格架上,跟一个诉讼代理人在事务所里的文件架一样,摆着用传统的北京漆漆成的红色盒子,它们是雕刻中的奇观,里面放着珍珠、碧玉、宝石做的首饰、项链、手镯,女人们纤指上戴的精巧的戒指,以及男人们戴在大拇指上用来拉弓的大玉环。
除了上述各种首饰的架子,还有一些架子上塞满了各种艺术品:有用各种珍稀材料做的,有独一无二的透明玉石做的,有天然水晶做的,有白玉做的,有晶体石做的,有粗金刚石做的,有尚未打磨的宝石做的;还塞满了一些茶具、杯子、碟子。如同一个百货店,一个十足的百货店,但可不是一个19苏的百货店,而是一个至少19000法郎一件物品的百货店。当我们打开几个盒子时,仿佛看见有火花溅起,有光束喷射而出。
不远处,有一些大衣柜,也是用传统漆漆成,摆放在房间的墙壁里面,柜子里装着皇后的服装,日常化妆用品,出席仪式时用的化妆用品。也许足够《一千零一夜》中十万公主们从头到脚的穿着,故事中熟悉的主人公巴格达的哈里发再不用为一件合适的衣服而试穿半天了。这些衣服的用料都是绫罗绸缎裘皮之类,带有刺绣,或薄如蛛网,或厚如主教的无袖长袍。它们色彩斑斓,饰有飞鸟,蝴蝶,鲜花,鲜花上面点缀着宝石,宝石晶莹剔透,如同散发着芳香的花蕊上的露珠。
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种形状奇特的梯子,它可以帮助梳妆女官们爬上去拿取最高处的化妆用品,梯子上面还有为这些伤残的小脚们专门设计的一种踏板,如同鸟巢那样加了垫布且中间凹进。
皇帝陛下,如同每个人说的那样,不会满足于只有一个妻子;他有嫔妃,她们的住处,或许可以说是街区,位于他的寝宫对面。我们匆匆看了一眼这些嫔妃们的寝官,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开始疲倦,在我们看来,她们几乎跟皇帝穿得一样雍容华贵,她们喝茶的茶具也跟皇帝的茶具一样珍贵。当天子要求妃子们为其倒一杯茶的时候,他不应该感觉到会有半点不同的快感。
我们终于结束了这场辛苦的仙境之旅。现在,我们回到了大自然,呈现在眼前的是河流,是一片绿色。我们来到了公园里。多么漂亮的一个公园啊!它非常开阔,四周高高的围墙可能有14公里长。那些设计者们在这些风景优美的观景点的布局上费了不少的心思,它们一会儿给您一种轻松柔和的感觉,一会儿给您一种强烈生动的感觉。他们的设计非常成功。
他们动用了大量的工程为大自然增添了美景。圆明园包含了所有的元素,独立的宫殿、寺庙、楼阁、宝塔、金字塔、牌坊、柱廊、假山、洞穴、湖泊、溪流、岛屿、树林、迷宫、观景台、凉亭。虽然这些年来在我们巴黎郊区的花园里造假山非常流行,但是圆明园的假山有所不同,它们更加壮观雄伟,千姿百态。
例如在园内有一座用搬来的岩石做成的假山。假山的侧面凿出了很多面相凶恶的神仙,他们在从没见过的树丛中弯腰曲背地做着怪相。
这座假山在整个公园里非常显眼。山顶矗立着一座高8米、宽6米的小塔,顶有塔檐,整座塔都用带星点的白色和黄色陶瓷建成。这座塔是为中国的圣母观音而建,在这个最高点上观音似乎可以保护其脚下的所有宫殿。
我记得,在我们的某些城市上空,在那些虔诚的天主教徒的房子上,也能够看到圣母塑像,她将抱过耶稣的双臂伸向法兰西的天空,保护着城区或者某座房子。我感叹人类大脑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合能力,他们讨厌粗暴的武力,躲到甜蜜和爱之化身的脚下来寻求保护,在等待着人类的天堂和受难哭泣的人世之间推出了圣母玛利亚,在这个人类之爱的光辉形象身上,有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贞洁,有生之养之的慈母,贞洁和慈母在这个神秘的、完美的、圣洁的概念之中得到了结合。
中国的圣母是一尊坐在莲花台上的镀金铜像。
这位圣母的两旁各有一个手持武器的护卫。两个护卫夸张地扭曲着身体,扮相丑陋古怪。在这座假山的右边,有一座迷宫,里面错综复杂,50平方米的空间会让您晕头转向。沿着这个迷宫,我们会看到一座高耸的建筑。这就是皇家藏书阁。
它的黄色琉璃瓦屋檐,跟御座厅的屋檐相似,上面也有黑色彩陶巨龙,它们仿佛正在追赶其他什么怪物。
这座建筑有12米高,10米宽,40米长。厅内各处墙壁上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极为罕见、极为古老的手稿。
此外,大厅内还有供勤奋的来访者使用的桌椅,还有两座小祭台,一座在北,一座在南,祭台上插着正在慢慢焚烧的金黄色小香杆,这是用来敬拜孔夫子和老子的,他们的肖像被绣在大幅丝绸上面。到处悬挂着这些画像,它们可以沿着画轴卷起来。后来,这些画在欧洲大量出现。
这边有一些幽深的洞穴,里面有很多神仙和动物的塑像。有的洞穴入口处长满了如同门帘的长藤,有的入口处挂着飞瀑,水流从上面的水池里落下,汩汩地渗入草地之中。这边有几个湖,在最大的那个湖中央,有一座小宫殿,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前往参观了,我只是希望读者能够先记住这座宫殿,至于原因,读者很快就会明白。宫殿建于小岛之上,小岛的地面永远略高于四周的水面,宫殿仿佛是从湖底破水而出。
在湖的左边,有一座高大的珍木结构的建筑,四周墙上爬满了长藤,长藤还爬上了屋顶,神气地缠绕着屋顶上的龙尾。这是一个车库,里面陈列着一些镀金雕木四轮马车:马丁漆车门,热那亚天鹅绒内饰,镂银大车灯,又宽又厚如同路易十四时期宫中女人们的撑裙、在底部配上黄金或丝绸吊坠用来拉直的车套。这些四轮马车是马嘎尔尼勋爵于18世纪末以乔治三世的名义送给中国皇帝的。这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外交事件,英国人为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同意向中国皇帝进贡,结果是在皇帝面前自取其辱,无功而返。
这些配置精美的四轮马车从来没有使用过。车上挤满了灰尘,应该是很少有人光顾。
在车库旁边,是皇家游船码头,码头上的黄色琉璃瓦屋檐伸出了湖面。有皇帝坐的船,皇后坐的船,皇太子们坐的船,大臣们坐的船。有皇帝的垂钓艇,镀金涂漆,配有各种渔具。天子在艇中垂钓,水中养着数不清种类的鱼儿,它们有专人养护,他们是世界上一流的养鱼专家。天子应该是经常来做这项运动,这些鱼似乎一点也不怕生,而且它们似乎没有一点爱国精神,居然游到岸边来迎接这些蛮夷。它们津津有味地吃起蛮夷们喂的面包,毫无羞耻之心。这边有一条大金鱼,一英尺长。这些金鱼跟杜伊勒利宫水池里、我们女裁缝的宽口瓶里、我们富人们的玻璃水缸里成群结队的金鱼没什么不同。它们中有几个样子非常古怪,脑袋大得似乎没了身子,圆圆的眼睛大如人眼。还有几条在不停地抖动着身子,有点像海马,中国人称其为“水龙”。在我们的眼中,它们着实丑陋,而对中国人来说,它们可漂亮了。
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城楼,简直是南京那座著名城楼的缩小版,城楼上数不清的屋檐标志着数不清的层数。到城楼那边,需要经过一座大佛宝塔。佛像至少有20米高,大佛以土耳其式或中国式双腿交叉盘坐在一个低矮的底座上面。从塔内的楼梯一直往上爬,可以爬到与佛像头部相齐的高度,佛像的头上长着短而卷曲的头发。爬到第一层,等于爬到佛像的膝盖,到第二层,相当于佛像的肚脐眼,依此类推。
这座佛像年代已经久远,虽然是鎏金青铜制造,但是岁月无情,佛像的外表已经斑驳不堪。神佛耷拉着眼皮的眼睛是用白银做的,眼珠则是用铁做的。
按照盘在底座上的两个膝盖之间的距离计算,佛像的宽度有15米。长相难看,但是神情威严。
在这座塔中,只有两个大香炉和一个祭台,为了给佛像加上一件外套,人们才建了这座塔。
我们见过这位高大的先生之后,圆明园的参观也到此结束。参观持续了数个小时。我们回来时已经是疲惫不堪,眼睛已经被金碧辉煌的建筑和五光十色的财宝灼伤,两条腿已经软得要瘫倒在地,仿佛一直在用望远镜观看,看得人眼花缭乱脑袋昏沉了。
司令在所有出口处安排了守兵,在我们的盟军到达之前,禁止任何人进入园内。他命令炮兵上尉舍尔歇先生和布里夫先生负责监督部下严格执行他的命令。
除了我们的炮声,巴特尔准将还派了许多骑兵小队四处寻找英国部队,最后他们遇上了格兰特及其部队,并把他们带到了圆明园门口。中午12点,格兰特赶到,他立刻进入园内参观。他亲眼看到了,园内的一切都完好无损。
————————————————————————
引自Journal d'un interprète en Chine《翻译官手记》 作者:(法国)埃利松 译者:应远马 编者:(法国)伯纳·布立赛 王道成 陈名杰 等
录入:付菁
排版:付菁
审核:朱强